随着李安令下,那五百衷心随从,如疾风般散去,终剩不足百人侍立左右。每派出一组,便委以千两白银,此银非来自户部,乃是从皇宫深处调拨,预见此次赈灾非同小可,早有准备。时光不待人,灾民涌动,其速不因朝堂之事而缓。
不料,至京城粮商之首,方知粮价已如狂风暴雨,翻倍而起。七文之粟,竟涨至十五文,其价翻倍有余,商人更言,欲购更多,需叠加银两。李安顿时眉头紧锁,此必有人在背后搅动风云,除赵青如外,又岂会有他人?
而随着属下纷纷回报,粮价普遍飙升,京城各粮商如同串联一般,李安心中不免暗生怒火。治理手段固然在心,但面对迫在眉睫的灾情,时间紧迫,难以展开。一旦灾民到来而无所作为,必引起大乱。
于是,李安只得下令采购,尽管价格高昂。看着粮食装载马车,向城外运去,心中虽有不甘,却也暗自记下此仇,决心赈灾一毕,必将这些商人好生“照顾”。
与此同时,赵青如府中,林休徐与赵青如听闻李安以高价购粮,相视一笑,得意非凡。林休徐更是恭维道:“王爷英明,谁料到粮商售出之粮,竟是我国库之粮。如此一来,皇库之财,必流入我等囊中,无钱之后,皇权必受挑战。”赵青如闻言,更是得意洋洋,命令粮价再翻一倍,自饮茶水,意气风发。
然而,他所未知,正有一人,于这风波中,比他更加欣喜若狂。
此人,究竟心怀何计,又将如何应对眼前局势,使得赵青如的得意,反成空欢喜一场?一切尚未可知,只待日后揭晓。
京都深处,一座庄严院落内,一位威仪十足的男子怀抱着佳人,半倚于华丽榻上,听闻属下禀报之事,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深意的微笑。轻声道: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,此事对吾而言,实为喜讯。去,命她们献曲一曲,以添雅兴。”言罢,目光转向前来汇报的仆人,又淡淡吩咐:“去吧,为那火势添些柴薪,使其燃得更旺。”仆人领命,躬身退出。
与此同时,李安已抵达城外。他率领的粮食大军到达时,眼见城墙脚下,沿墙而建的粥棚已竖立完毕。望之,棚数不下百余,人潮聚集,多为身着褴褛之衣的流民,其中青壮年居多。显然,这一路的颠沛流离,使他们食不果腹,现在见到施粥之举,无不欢喜鼓舞。
这些人,不仅衣衫褴褛见证了他们的流离失所,更有那面容消瘦,透露出饥寒交迫的艰苦。他们之所以能先行至此,皆因青壮之躯,尚能支撑长途跋涉。至于那些妇孺老弱,则仍在远路之上,未能及时赶至。
李安目睹此景,不由深吸一口凉气,心中充满感慨。眼前的一切,既展现了人间的苦难,又昭示着他所肩负的责任之重。对于那座院落中男子的计谋与冷眼旁观,他尚未得知,但此刻,他的心思全在如何解救眼前这些苦难中的百姓。在这场无声的灾难与人性的考验中,李安深知,每一份力量的投入,都关乎无数生命的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较量。